|
产品导航 |
|
|
|
|
|
联系方式 |
|
|
|
公司地址:沈阳市大东区榆林大街38号
中兵物流2号楼101-102室
电 话:024-88837888 23820341
传 真:024-88840999
联 系 人:刘女士 13358888655
杨女士 18802437168
网 址:www.lnsteel.net
电子邮箱:ZC568@163.com |
|
|
|
|
|
|
钢企如何有效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 |
发表于:2020-2-3 11:03:09 |
钢材期货上市之后出现了一些独有的市场特性,目前仍有部分钢企只是轻度介入期货市场进行尝试,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并不匹配。为更好发挥期货等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功能,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发展,本文从钢铁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其参与期货以及决策困难的主要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 影响风险管理职能发挥的外部因素 钢铁生产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18年我国钢铁产量达11.06亿吨。为形成国际钢材定价中心的地位,获得铁矿石等相关大宗商品贸易的定价权,给钢铁生产上下游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批准了螺纹钢、热卷、铁矿石、焦炭、焦煤、硅锰、硅铁等期货合约上市交易,获得了较大成功。 不过,钢材及相关品种的期货是国内首创和独有,上市之后出现了一些独有的市场特性,企业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实际决策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目前可能只有少部分相关企业轻度介入期货市场进行尝试,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并不匹配,大部门相关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为了更好发挥期货等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功能,促进钢铁行业相关实体企业平稳发展,本文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其参与期货以及决策困难的主要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 下面说一下外部原因,首先,基差风险很大,主要体现在基差波动幅度太大。当前黑色系期货主力合约是非连续性的,按1月、5月、9月或者1月、5月、10月跳跃性地换合约,这样就会出现期现错位的问题。比如,冬季是现货需求淡季,但冬季交易的是5月旺季合约,而在现货需求处于旺季的时候,如9月、10月、11月,交易的却是1月淡季合约,这种期现的错位以及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使得螺纹钢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出现很大差距,造成基差弹性很大,其历史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达到1700元/吨。 然而,企业生产经营是连续的,现货价格变化也是连续的,企业可能找不到符合“与现货时间相近”原则的期货合约,只能选择时间较远的期货合约来进行套保操作,这样就被迫面临巨大的基差风险。实际上,即便有就近的期货合约进行操作,由于在临近交割时,基差的落点范围仍达到了300元/吨(接近螺纹钢价格的10%),这使得基差难以被准确预测,企业要精准地锁定利润几乎不可能。 其次,近几年螺纹钢期货始终处于深贴水状态,呈现反向的市场结构,越是远月的合约,价格越低,这对于卖出保值来说,几乎在任何时候都面临不利的基差变化。企业如果不对套保时机进行选择,而是简单地对库存或者未来产量循环保值和展期,将会损失惨重。因此,企业只能选择在价格面临很大的下跌风险时才进行保值,而这需要企业对行情有比较准确地预判,无疑也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螺纹钢价值较低,运输半径受到限制,所以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有螺纹钢生产企业,各地使用品牌习惯不同,价格也不同。不过,螺纹钢期货的价格只能代表沿海省份交割仓库附近的价格,不能反应螺纹钢现货价格的地域性和品牌差异,这使得中西部内陆省份企业以及各地有品牌优势的企业不能参与交割,因为交割会损失地域价差和品牌溢价。虽然套保并不一定要现货交割,通常情况下市场实际交割量也确实非常少,但不能进行现货交割,相对能交割来说,所面临的风险会更大。这也可能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期货、没有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规避的原因之一。 影响风险管理职能发挥的内部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企业内部自身问题也可能使得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一,考核对象和目标不正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参与期货市场最根本的目的,是利用期货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格风险进行管控。世界500强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利用金融衍生品对价格风险进行管理,风险管理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目前对国内很多企业而言,如果不规避期货交易风险,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甚至倒闭,可以归咎于市场原因,企业大概率是不会追究相关部门责任的。相反,企业如果参与期货交易,发生亏损,相关部门就会遇到大麻烦,“判断失误”“巨额亏损”等质疑和批评在所难免。因此,期货必须赚钱,无形中成为一些企业衡量套期保值是否成功以及套期保值时机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无疑给决策者带来了巨大压力。 第二,决策机制问题。对于择机保值,对行情的判断和时机选择总是决策中绕不过去的难点。重压之下,抱团取暖,集体表决是否可行呢?其实这样做不一定能够提高行情判断的准确性,但肯定会极大抑制风险管理职能的发挥。不妨来推算一下,假设A、B两人共同决策,A判断行情的胜率是60%,B判断行情的胜率是50%,A、B两人判断一致时决策通过,不一致时放弃。从而得出以下结果: A对B对的概率是60%×50%=30%; A对B错的概率是60%×(1-50%)=30%; A错B对的概率是(1-60%)×50%=20%; A错B错的概率是(1-60%)×(1-50%)=20%。 由于A、B两人意见一致时才会进行交易,所以如果发生了交易,A和B则只能同时对(30%的概率)或者同时错(20%的概率),30%+20%=50%。就是说,交易次数只有一个人决策的一半,而A和B意见一致时的胜率是30%÷50%=60%,与A独自判断的胜率是相同的,所以B的作用是把交易次数降低了一半,胜率并没有得到提高。不过,这个结论仅限于本例(B的胜率设定为了50%),并不是定律。 实际上,只要B的胜率在50%以上,是可以提高共同决策胜率的,并且B的胜率越高,越接近A,对提高共同决策胜率的作用就越大;如果B的胜率低于50%,那么A和B共同决策的胜率就会比A单独决策低,因为B起着负作用。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决策,会是什么结果呢?决策通过的可能性必然更低,因为人越多意见越难以统一,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胜率是否能得到提高,笔者认为很难,因为参与决策的人水平难免参差不齐,意见综合起来只会得到一个平均而不是最佳结果。 第三,执行情况不可预期。很多企业在制订买入套保方案时,习惯设定一个非常低的价位,只有价格下跌到这个很安全的低价位下,才启动买入套保。反之,在制订卖出套保方案时,习惯设定一个很高的价位,只有价格涨到这个很安全的高价位以上时,才启动卖出套保。通常,企业会把这个低价和高价设定得非常极端,企业这样做其实并不是认为现货经营应该有更高的利润空间,或者真的对价格判断有那么极端,而是怕入场太早造成期货浮亏。不过,这种方案设计存在一个重大的弊病,就是如果价格没有达到预期位置就开始转向,套保方案就会流产,相关部门就会无所作为,即使此时他们已经看出价格不可能到达预定的价位,现货经营也正在遭受损失。 这还没完,好不容易等到满足套保的入场条件了,企业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可能会使套保失败,甚至酿成大祸,这个习惯就是用限价挂单手法进行交易,即以优于市价的某个价位挂单,等待市场价格触碰成交,而不是按市价报单即刻成交。这种下单手法的弊病比逆势触发套保方案的弊病更严重,因为它把方案是否得到执行变得高度不确定,而且很可能会因“极小”失“极大”。笔者发现,这种挂单习惯在企业中是非常普遍的,可能是为了在成交价上占一点便宜,以获得安全感,也可能是不够自信,不是真的敢做。以上种种,是某些钢铁企业参与期货进行风险规避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参与期市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下面来探讨一下解决办法。 企业解决外部不利因素的办法 关于基差风险,确实不容忽视,但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螺纹钢基差呈现“淡季低、旺季高”的季节性规律,每年大概会出现两个明显的低点和不太明显的两个或多个高点,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判断基差波动方向,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套保操作。 对于反向市场结构,近月合约和远月合约与现货的价差回归速度不同,这也为企业在选择合约时增加了思考维度,不必拘泥于必须与现货时间相近的原则。反向市场结构固然对成材卖出套保不利,但对原材料买入套保是有利的,钢铁生产企业可以利用期货虚拟买入原材料,对原材料现货库存数量及采购进度进行调控,赚取基差利润,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另外,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主要大宗商品几乎都有期货合约可交易,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期货合约组合来进行套保或套利操作。 其实,并不是基差不利就不可以保值。以卖出保值为例,假设现货价格下跌了1000元/吨,而期货价格只跌了600元/吨,于是基差亏了400元/吨,但跟没有做保值相比,企业还是减亏了600元/吨,这显然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套保。因此,在基差不利时,企业还是可以通过对市场行情的正确分析判断,对现货进行保值,实现减亏。 总而言之,只要愿意做,企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外部因素不是主因,不难解决,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企业自身。有些钢铁企业有完备的机构设置、完善的制度体系、专业的分析师,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很难。 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改进的措施 首先,要解决考核机制问题。实际上,期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对冲的是现货经营中的价格风险,风险管理的需要和动力应该在现货采购或销售部门。市场有相关的避险工具,企业为何还要随行就市、把不良经营归咎于市场原因呢?现货部门应该时刻对风险进行识别和保持警惕,适时进行避险动作,努力完成目标业绩。期货部门只是服务部门,为现货部门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并不是为了在期货市场中赚钱,所以不应该把期货业绩单独拿出来进行考核。只有解除了期货部门对期货盈亏负有责任的压力,期货部门的职能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其次,关于决策,当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但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由专业的人做。在对行情、基差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团队或部门成员可以各抒己见,但不必要追求统一意见,也不要采取一致通过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由部门负责人或其他指定的人一票定夺即可。 再次,企业还要认识到,影响期货价格波动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理性的因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所以每次期货交易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每个人都会有看对的时候,也有看错的时候,有时水平高的人看错,而水平低的人看对,这很正常,区别在于长期的总体结果,而不在于某一次谁对谁错。因此,企业领导及团队其他成员应该宽容对待拍板的负责人,既然选择他就要相信他,尤其不要“马后炮”对其进行指责,否则这个工作谁也干不了。 最后,关于套保的启动和执行,企业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价格,更应该考虑价格的变化趋势。逆势触发交易和限价报单手法,在期货投机领域,长期看基本上都是亏损的,顺势交易是期货投机交易的基本理念,这也是市场的普遍认知。企业参与期货虽不是为了投机,但投机市场有益的理念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何况,如果市场价格真的如预期发生重大转折,企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相关部门“看到了,但因为没达到设定的价位,所以没有成交”这样的解释恐怕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除了逆势触发交易方案和限价挂单手法,企业更应该增加顺势触发交易方案和市价报单手法,以确保在价格往坏的方向发展时,套保方案一定会启动并得到执行。当然,如果企业计划买卖的数量很大,这会涉及算法交易,其目的就是为了在确保成交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冲击成本。 把量化交易引入到风险管理中 以上是笔者对钢铁及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分析,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企业有所帮助。简言之,企业需要在考核机制、决策和执行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以避免风险管理部门自身失灵的风险。不过,即便企业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做起来恐怕还是很难,因为没有信心。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非常复杂,所有的因素对价格的涨跌都不构成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所以价格是涨还是跌,是一个概率问题,是一个随机变量,只能从事后得知,事前并不能确定。因此,交易结果当然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不仅如此,每次企业需要做出决策时,将会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图表,面对各种矛盾因子,企业最终的决定到底是YES还是NO,也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企业的决定本身也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主观交易及决策的发挥是不稳定的,有时可能会取得极大成功,有时可能会错失良机,长期结果则难以预料,所以企业很难真正建立信心。当然,没有信心也不见得是坏事,总比盲目自信地在期货市场中冒进要好。 笔者建议,企业把研究和分析前置,不要堵在决策当前。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把研究重点放在行情判定体系和交易体系的开发上,形成固化的模型,这个模型能让期货交易有一个正期望值。期望值,是指长期重复来做,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平均值,以概率为权重。模型开发的方法,是对影响价格变化的各种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找到有效的因子和规律。这个模型根据市场信息实时发出明确的信号,进出有据,可以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把研究和分析前置,对历史进行检验和测试,就能解决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长期结果不可预期的问题,建立信心,减轻和消除决策者对短期交易结果不确定的心理压力。当然,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研究才能让期货交易有更大的正期望。 事实上,国内外很多进行商品投资的基金,都采用了量化交易的模式,取得了长期稳定而优秀的业绩,除了传统的量价模型,一些基于宏观和行业数据的量化交易模型也被开发出来得到应用,并有着很好的实盘表现。当今大数据时代,量化交易正成为金融市场的主流。其实,量化分析并不神秘,企业一直都在对宏观、行业、盘面等进行数据分析,试图找到价格波动的线索和原因,这本身就是一种量化分析,所有数据图表和指标就是量化的产物,企业只不过是没有把量化分析转化为交易信号,系统地进行测试和统计。 企业可以把期货端和现货端结合起来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评估风险管理的总体绩效,形成可预期、可测量、机械化的风险管理操作系统,突破决策难、执行难的瓶颈。实际上,价格风险管理是一种对冲机制,企业不需要在期货端有稳定盈利,所以对期货交易模型的要求并不高,企业完全有能力开发出来。总之,量化分析及量化交易是正在发展的趋势,企业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笔者相信,企业把专业投资机构的量化分析及量化交易方法引入到现货价格风险管理中,就如同把航天工艺运用到汽车制造之上,必将极大地促进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
〖 打印 〗 〖 关闭本页 〗 |
|
|